01
从放开以来,全国人民都在关心两件事,一是抢药、囤药,二是看网上各种信息和专家发言。
【资料图】
有的企业家跟我说,大家之前商量今年拜年应该提着抗原和布洛芬才显得诚意,还没过几天,抗原和布洛芬已经落伍了,得加上蒙脱石散才行,又过几天,蒙脱石散也不行了,现在你得带着辉瑞和免疫球蛋白才行。
这真不是开玩笑,我估计再过几天,可能就得带着呼吸机,制氧机拜年了。
疫情放开后,经济复苏没看到太大起色,各种神药接连上演,还有各种正确的信息和不正确的信息混杂在各种平台。
这也就导致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,丧失了基本的思考能力,沦为勒庞笔下的“乌合之众”。
这可不是一个好现象。
02
其实从疫情放开之后,我身边的人,公司的同事,我们的学员,包括我自己都阳了一遍。
每个人的反应各不相同,有的症状比较重,要卧床休息,特别是有基础病和老年人更严重。
大部分的人,药都没吃几粒,一天两天就恢复过来了,还有的身边同事都阳了一圈,自己一点事都没有。
但相同的是,大家都在囤药,从年前高价买布洛芬和抗原,一瓶布洛芬卖到几千元,一盒抗原800元也有人在买。
现在比较有意思的是,布洛芬和抗原没人关心了,短短几天内,取而代之的是蒙脱石散、辉瑞特效药。
蒙脱石散现在卖到全国脱销,炒到了上千元,辉瑞特效药Paxlovid更是到了上万元的价格。
我又去好奇问了一下布洛芬和抗原的价格,布洛芬现在药店搞活动直接送,抗原5块钱网上一大把没人要。
更让我想不通的是蒙脱石散,仅仅是因为不知道从哪里来的截图,就被抢购一空。
(这个发朋友圈的人被公安机关传唤,证实是自己猜测,什么都不知道)
内容看上去还挺有说服力,好像自己很权威,但实际上,没有任何论点有数据和案例支撑,说白了,都是猜测,纯属口嗨。
结果,就是因为这一张截图引发了群体恐慌,让一些不能随便吃,有很大副作用和限制性的药物竟然卖到了脱销。
这就让我想起上个月,一个超市员工谎称自己是病毒学博士,用几个拼凑的微博,竟然把微博CEO都给骗了。
包括像现在炒到上万元的辉瑞,在去年还说是割韭菜的美国药,现在又成了神药。
结果我看到华大基因CEO的朋友圈,说很多人花高价都是买的辉瑞假药,在后来的样本检测里,华大在67份样本只检测出4个是真的。
所以,我们会发现一个问题,在群体面前,个人智力会被拉低,所有人都会被某个故意的发言所带偏,即使这些发言在我们平常看来,可能一看上去就是假东西。
但在恐慌情绪的推波助澜下,群体会做出不理智的行为,换来的结果,就是上亿人民币的市场被几句话轻松的撬动了。
就像去年年底,某个神药公司的股价随着各种言论一路走高,但到了1月份,有了新的神药之后,这家公司的股价直转急下,被腰斩了一半。
03
现在,在大数据和算法下,我们越是关心和相信某个观点,算法机制就越会推送我们相信和认可的内容,让人陷入到信息茧房里,看不到其他的观点,最后不需要思考,只需要站队,听命令就好了。
这俨然成了一种病态,一种信息化下认知不全面的缺陷。
这对于很多人,特别是对于一个做生意的创业者,一个企业的经营者来说,一旦陷入这种“信息茧房”和站队思维里,思维和勇气都会退步,直到失去思考能力,变成“乌合之众”。
因为我们的工作就是去判断,在不确定的情况下做出理智、正确的决策,去找到新趋势下的机会。
那么,能不能在复杂的信息中提炼出自己的观点,而不是被别人轻易“带节奏”,就显得至关重要。
所以,我劝你,一定要抱着商业的思维看问题,要冷静,要多想,“静能生慧”。
什么叫用商业的思维看问题呢?
首先,是要冷静,特别是我们看到某个信息觉得“很爽、很有道理”的时候,更加要冷静。
因为我们觉得很有道理,是因为直觉在起作用。
但是历史经验告诉我们,真相在很多时候,往往是反直觉的。
冷静下来,再去多读几遍,多思考一下,把关注的重点从“结论”上移开,去试着找出他论证的逻辑链条是不是合理。
他是谁?有没有资格讲这个问题?他的身份准确吗?经得起查吗?
就像我们从来不对娱乐、民生其他领域发表见解,因为我们不了解,这不属于我们的专业方向和能力圈。
我们只关注全网营销、企业经营、数字化经营、企业成长案例这些企业家关心的问题,站在经营者的角度去审视我们可能遇到的问题,这也是因为我从职业经理人到创业,有实践管理的经历,我们单仁牛商有16年全网营销的教育经验,我们参与帮助了超过16万家企业的成长,所以,我们才有那么点资格讲,有经验讲。
接着,就要看他的证据是什么?逻辑上是不是通顺?是不是和结论有必然的因果关系?
有没有存在有意或无意忽视掉一些不利证据?
他的证据可信吗?有没有真实数据去印证?这个数据支持他的观点是不是合理?
这些,都是我们在遇到一个直觉上认同的观点的时候,应该冷静下来思考的问题。
从因到果去分析,再去果到因去倒推,再带入到历史和现实生活里有没有相同的案例,能不能运用到我们的实践中去。
现在网上各种各样所谓的“专家”,张口就是人在美国,刚下飞机,闭口就是一副绝对自信的言论,好像自己掌握了真理,别人都是傻瓜。
实际上,他们在为谁说话,处于什么目的,我们并不知道。
我们得明白,一个行业会有很多细分领域,如果专业不对口,没有非常丰富的经验,也会触及到知识盲区。
所以,真正的大师,永远怀着一颗学徒的心。
越是一些真正有本事的人,他们在回答问题的时候,很少直接去肯定或者否定别人,而是鼓励沟通交流,解释清楚缘由,并且要强调适用于什么样的环境和条件,这个结论才是合适的。
04
当然,有时候,我们会陷入另一个困境。
两边好像说得都很对,怎么办?
这个时候,我们需要认识到一个问题:
很多时候,问题本来就没有确定的答案,一个问题可能有好几种解题思路;
更多的时候,同一个问题,在不同的时期,不同的环境下,有着不同的答案,只有适合自己的,才是最好的。
把这几句话想明白了,我们就能进入到一个新的认知层级,也就是怎么理解“商业的矛盾法则”。
搞清楚自己的立场,保持批判的态度,把实践和理论模型结合起来,相互印证。
既要避免把实践塞进旧的模型,也不要放弃理论的进步和研究,用变化的眼光看问题,用理论指导实践。
当下,疫情席卷了很多人,这对我们每个人,每家企业来说都是陌生的经历,我们每个人可能都缺乏安全感,对未来充满着不确定,看到一丝光亮,就觉得看到了光明,找到了救世主。
但我想,救世主只有我们自己,真正能保护我们和身边人的,永远不是恐慌,不是谣言,而是发自于我们内心的勇气、冷静和理性。
—
责任编辑 | 罗英凡
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